来源:【专业男科·成都曙光】2019-10-17 18:04:48
在门诊中,经常见到一些脚后跟疼痛的病人,患者常常咨询:医生,不明原因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?也没哟受到外伤怎么脚后跟痛,是不是走路走久了?其实,多数脚后跟痛患者没有明显外伤,从脚跟表面上看没有红肿,也没有畸形改变,活动时加剧,甚至有时痛得不敢走路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脚后跟痛(足后跟痛)。
中医学称之为“气落底”。疼痛轻者尚可行走,重者步履艰难,甚至难以入眠。该病诱因多为长途跋涉、长久站立、肥胖、受伤、冷水浸泡、遭受湿冷等因素。发病机理归因于骨内静脉淤滞、血循不畅、跟骨骨内压增高。
脚后跟痛常见原因:足底筋膜炎、骨质增生、跟下脂肪垫炎、腰椎病变、跟管综合征、跟部滑囊炎、肢动脉硬化症、跗骨窦软组织劳损、跟骨结核、肿瘤等等。
一、足底筋膜炎
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过度受压引起的。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,到前足止,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。足底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、足弓痛及足跟骨刺。跖筋膜炎患者通常在组里侧(跟骨与足弓之间的部分)受伤。跖筋膜炎患者的疼痛通常在早上下床后的第 一步或长时间休息后再迈步的时候。
该病起病缓慢,40岁以上中老年多发,足跟下疼痛,向前放射,清晨下床站立时痛甚,不敢站立行走;但行走片刻疼痛又可缓解,行走多又可使疼痛加重,多为位于跟骨下前方的针刺样痛。检查可发现跟骨前内侧区有深在的明显压痛点,病人可能是扁平足。如有骨刺,可触及硬性肿物并有压痛,X线检查有骨刺形成。值得指出的是,不一定发现骨刺都有跟骨痛,而有跟骨骨刺者也并非均发生跟骨痛。
二、骨刺
症状:足跟底部疼痛,走动后好转,晨起或休息后再开始走动时,疼痛厉害,有的晨起后要一两小时的预备活动后才能走路。
诊断:①足跟底部疼痛,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。②患足足弓加深,跖长韧带和跖腱膜(让患足伸平时)像弓弦一样在足弓处可清楚摸到。③X线片示: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鸡咀样骨刺生成。
三、跟下脂肪垫炎
特点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觉后起床时着地疼痛明显,活动一会儿会明显减轻。原因是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与地面的挤压使血流增快,炎性物质被部分带走,疼痛缓解,休息时炎性物质又在产生及积存在此,故再次着地还会疼痛,部位在跟下脂肪垫,性质为无菌性炎症。
四、腰椎病变
腰椎退行性病变,可以伴随坐骨神经痛,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、5和腰5、骶1椎间隙,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、5和骶1-3神经根,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,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、小腿外侧、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。初期表现就是整个后脚跟底板疼,严重的还会伴有半个臀部凉、无知觉,大腿外侧麻、小腿麻等症状。
五、跟管综合征
夜间疼痛,感觉异常或麻木感。站立时症状明显。症状的分布依受累的神经分支而有所区别:跖神经受累时,从踝至足跖和大跖;胫神经跟内侧支受累,分布在足跟和足趾内侧痛。跟内侧区压痛。在敲击神经远端时,其支配区产生异感。为区别神经本身有无病变,应做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率的检查。
六、跟部滑囊炎
常见于一侧跟腱止点部痛,行走、站立和剧烈活动后疼痛加剧。跟腱附着处压痛,可触及肿物,有时可触及磨擦感和捻发音。
七、下肢动脉硬化症
患者早期常表现为腿部发凉、麻木,腿部肌肉痉挛,也就是“抽筋”。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所致,还有人以为是年老体衰的正常现象。
提醒:以上是对于足跟痛病因的简单介绍,中医学认为足跟痛是由于肾阴不足即肾虚,又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所致,经脉之气受阻而致疼痛。治疗原则滋补肾阴,通经活络,活血化瘀。建议到正规中医院辨证施治,明确病因,对症治疗。
本文地址:gk.jianke114.com/gk_news/18874.html